明升体育

加強科普工作 激發創新活力

來源:科普時報   時間:2021-12-29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加強青少年科學興趣引導和培養”。加強科普工作有助于營造創新環境、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關鍵所在。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科學普及則為創新人才成長培植沃土。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強科普工作是培育創新人才、踐行科技惠民的客觀要求,也為我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筑牢基礎。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普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各類科普活動參與人數不斷攀升,科普人才隊伍持續壯大,科普場館相繼興建,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較2015年提高4.36個百分點,圓滿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齊飛”的格局初步建立。不可忽視的是,相比“科技創新”這一翼,我國科普現狀還難以滿足培育創新人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需要,區域科普資源配置不平衡、科技人員參與科普的程度不足、科普活動形式單一等短板較為明顯。為補齊科學普及短板,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加強科普工作。

  一是依托社會力量發展科普事業。科普是利國惠民的公益性事業,也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要加強政策和輿論引導,創造有利于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的環境。制定科普政策要把堅持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相統一,既要聽取科學家的真知灼見,緊扣科技發展最新動態和國家戰略,也要及時了解群眾科普需求、總結基層創新經驗,從生動的基層實踐中汲取智慧。發揮好財稅政策在優化區域科普資源配置、促進東西部科普資源共享中的引導作用,以政府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持企業、科技社團等社會力量深入科普教育水平相對滯后的地區提供實用技術培訓、科普講堂等科普服務,推動特色科普資源互聯互通、優秀科普人才正向流動。

  二是推動科技創新資源科普化。科技創新資源科普化是將科研設備、科技產品等科技資源轉化為科普場館、科普創作等科普資源,讓公眾了解科研的環境、過程、成果和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方法和精神的過程。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是擴大科技資源應用范圍、提升科普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要鼓勵科研單位、專利發明人向公眾普及科技成果背后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要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利用自身科普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展廳、實驗室、生產線等設施,建立科研成果和產品展示平臺,將科技創新資源轉化為優質科普資源。例如,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每年面向中小學生舉辦公眾科學日活動,讓孩子們近距離走進實驗室參觀、零距離接觸科技工作者,親身感受科技創新的魅力。

  三是引導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科技工作者既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科學普及的主導力量。要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科普專家庫、組建科普志愿者服務隊、成立科普講師團等方式,把分屬不同學科、專業技術門類的科技工作者和基層科普需求結合起來。要完善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的長效機制,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例如,北京市、天津市設立科學傳播專業技術職稱,上海市設立科普教育創新獎,山東省組建科普專家人才庫,四川省、深圳市建立健康科普專家庫等舉措,均有助于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激勵和引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

  四是豐富科普活動的表現形式。科普活動是科普工作的著力點和重要抓手,其表現形式與活動的受眾吸引力、內容感染力息息相關。要針對受眾的特點,用更鮮活、更有趣的方式打通科技傳播“最后一公里”。例如,青少年群體保持專注的時長不及成人,難以從平面展示、口頭講解等傳統科普方式中獲取良好的效果,可引入科普劇表演、研學考察、“劇本殺”游戲等具有較強體驗感和社交屬性的活動形式,幫助青少年在體驗中領略科學魅力,在趣味中迸發科學興趣,在思辨中掌握科學方法。

  科普是一項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興盛的基礎性工作。全面加強科普工作,持續推動“科普工作社會化”“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人才專業化”“科普活動品牌化”,必將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為我國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提供有力支撐。(王昕浩)

  (作者單位: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部)

瀏覽次數: